民間工藝在流變中發展
——文化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組成員魏力群訪談
編者按: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研討會在5月22日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長清校區舉行,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河北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學術帶頭人、民間美術方向碩士生導師、文化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組成員魏力群,請他為我們解讀應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以及民間工藝美術所蘊含的價值。
民間工藝在流變中發展
記者: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體指的是哪些方面,它有沒有一個既定的范疇?
魏力群: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深入民心,社會上開始關注,這和國情有關系。現在我國經濟發展起來了,人們對傳統文化開始進行反思,進行認識。盡管有一些學者對這方面的保護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如果沒有現在大好的經濟形勢,恐怕這工作也不太好做得深入。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雖然是個新詞,但是它畢竟也就是保護我們的傳統民間文化。如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大家也有一個認識過程。從開始提出的原生態的保護,到后來提出傳承人的保護,后來又提出生態性保護,直到去年又有一個新的提法就是生產性的保護,這都表明了我們對這種保護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原生態保護,我倒是認為所謂原,是相對來講的,沒有一個固定概念說什么是原生態,只能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前一段時間的東西,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前一段是解放前、民國,民國它的原生態呢,那是清代,清代再往前沒準推到原始社會去了。所以,中國文化一直是在流變中發展的,民間工藝原生態也處于流變的一種狀態。沒有一個固定的原,只是相對而講。
記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使之能夠流傳下去,需要做到哪些方面的努力?
魏力群:對于這個保護,怎么去保護,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在采訪過程中經常只要是遇到政府領導一般都關注如何進行產業發展,如何開發利用?但是問到民間藝人,民間藝人都表示,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如何把它傳承下來,觀念出發點好像都不太一樣。地方政府打著保護旗號,進行大量的開發,最后的結果反而可能會對我們傳統文化產生了一些破壞。如何處理這個關系,大家一直在爭論,直到前年提出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們保護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不光是傳承人和技藝本身,還要注意它的自然生態環境,就是它的傳承應該有一個自然的傳承,再有一個就是生產性保護。
平衡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記者:民間工藝是一種民眾的工藝,其保護與開發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魏力群:過去曾有一些專家認為不要過多地強調開發,要保持原汁原味。但是面臨的一個問題是什么呢,我們的傳統文化如果沒人去買,還有人做嗎?如果一個民間藝人,沒人去看他的演出,他還去演嗎?這就面臨一個實際問題,民間藝人要生存,就要維持一種自然的傳承,維護他的生存狀態,所以他必然要和產業結合,有一定生產性,必然要和這個聯系起來。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念在變化,對于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認識也不同。那么作為一個年輕人對于一些老的東西不會都那么特別喜歡。他們更喜歡一些元素,能應用到實際生活里頭,顯得更時尚。有些人更喜歡多了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更喜歡看到不經過改變的原生態的東西,角度不同。民間藝人怎么辦呢?打個比方,一個老太太做的鞋墊,是一針一線的,繡上吉祥圖案,給自己的親人穿上是保住了平安,這個它沒有生產意義,她滿身情感去投入,那這是真正帶有民間情感的東西。可是現在這種鞋墊沒人鋪了,怎么辦?只有在旅游市場有,雖然還有手工的,但是已經就是批量生產這個東西了,自然要失去好多東西。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我覺得民間文化必然會發生一些演變、變化。
就傳統文化來說,一直是發生變化的。比如說皮影戲,過去是在油燈下演出,后來又變成汽燈,直到解放初才變成電燈。那么現在我們要恢復,還要恢復到油燈演出嗎?那是原生態的東西嗎?所以我覺得原生態還是它本身就是在發展的。過去唱腔很簡單,后來發展成生、旦、凈、末、丑,分工特別明確。過去影人是七寸、八寸,現在影人發展到一尺半、二尺到三尺。影窗子也在變大,因為過去油燈下演出不可能有這種尺幅,現在是電腦、燈光的變化,全都應用到這里頭。甚至還出現了一些熒光影人,去掉熒幕,用熒光、用紫外線燈去打。這幾點都突破了傳統,成為新的皮影形式。所以我們應該從歷史的發展去看待我們的文化。就好像我們說振興京劇,你再喊振興,也不會回到過去那個時代徽班進京以后那種大繁榮時候。你詛咒它滅亡,它也絕不會滅亡,它已經深入人心,是中國一個文化,一直要流傳。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性
記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野中,進行民間工藝的保護與開發有哪些工作還有提升的空間?
魏力群:我們現在國家提倡保護,這個保護不僅是一種形式,更主要的是通過保護提高我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所以我覺得這一點是關鍵。我們博物館展示的物品,過去都覺得宮廷的東西是文物,對民間的東西缺少重視。因為古代文人對民間文化缺少認識,讀了兩天書,他想考舉人,想做官,最后考不上了寫東西,他還是記載文人的東西。像蒲松齡這樣的文人來記載民間的東西是不多的。過去古代文人對民間記載很少,所以造成社會發展到今天對民間文化有所忽視,過多的重視了宮廷的、宗教的文化。
現在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的文化,不是說宮廷就好,民間的就一定不好,各有各的存在土壤,所以我們把它整體地看成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以前對民間文化重視的不夠。現在把民間的、民族的文化提出來進行保護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人認為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什么,是保護我們的觀念?還讓我們現在去燒香、去祭祀嗎?把機械化生產去掉恢復手工藝嗎?日本人在他們的農村里邊盡管實行了機械化生產,但是他們都建立自己的農具博物館,農具陳列室。雖然不用了,還要保留制作技藝,目的是教育他們的后人來記住民族的發展,這也是日本二戰以后發展經濟到了一定程度的一種反思的結果。所以我覺得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這是很必要的。這也正是日本和韓國提出來關于無形文化遺產比有形的更重要。他提出來的無形財,實際上后來我們翻譯叫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這個提法是源自于日本和韓國,原意是無形文化財。我們國家現在政府已經評選了三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且建立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聯合體系,命名傳承人去投入一些資金進行保護,都是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很有利的舉措。
傳統文化加上時尚元素
記者:民間工藝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在當下應該如何結合我們的教育體制進行充分的發掘利用?
魏力群:學校里的年輕人應該懂得本民族文化的知識,我也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設立專門學科進入我們的學校。文化遺產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有形的遺產,一個是無形的。無形的這一部分,就是我們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我們的教學缺少這些內容。盡管在中小學的美術課里有一些民間玩具的知識的介紹和手工勞動,但是那個是遠遠不足的。所以我想教育應該補上這一課。2005國務院發布了兩個文件,第一個是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第二個是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都提到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引入到學校教學。從實際情況來看,作為藝術院校來說,比如說搞設計的,我最近走了很多大學,到各處去講解,都涉及到一個問題。比如說動漫專業,看那些學生做的大部分形象語言都是國外的,造型、制作或者理念的東西好像都是模仿日本的動畫,都是阿童木那種造型。為什么我們年輕人不能設計點我們民族化的東西呢,因為他對我們民族的文化的認識有限。所以我覺得需要我們在教學里面加入本民族的文化。如果大家對漢畫像磚那種造型、對漢代石雕造型,包括民間年畫、剪紙很熟悉,把它用到動漫里頭,那就是另外一番風貌了,絕不會都是千篇一律的都是日本動畫的風格了。藝術設計如果能夠較多地學習、融化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加上時尚元素,更能被社會廣泛地接受,甚至為世界廣泛地接受。
民間工藝研究的代代傳承
記者: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成立已有27年歷史, 您認為就是作為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這樣一個民間的組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或者是民間工藝的保護領域,應該發揮一個什么樣的作用,之前的工作起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成效?
魏力群: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已經成立20多年了,這些年從我參加以后有幸和像張仃老先生,王樹村、曹振峰這些已經過世的老先生一起參加這個學會的活動吧,得到很大受益。剛才我也提到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提法從2002年開始才引入中國。在以前它叫傳統民間民族文化,在以前我們雖然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提法,但是能夠有一批人來做這這個事情,我覺得是非常難得的。這些老先生們、老前輩們從解放前,就關注中國這些民間文化的東西,到解放以后他們在各自的工作領域,在民間工藝的研究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像馬克先生是人民日報的記者,利用他的工作來大量地呼吁保護傳統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有這一批人,對中國傳統民間文化、民間美術的保護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那么現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如果離開前人已經做的工作,或者現在他們培養不出現代一代人我覺得結果恐怕就是另外一個樣子。這些老先生應該是默默無聞而且是功不可沒,他們給我們后來人做研究鋪了路,墊了很好的臺階,如果說我們后邊人做研究應該說是我們是踩著前人的肩膀在攀高。
現在后一輩的一代學人已經挑起了民間工藝美術保護發展的重擔,而且還有很多高校的會員在進行藝術教學,這都是民間工藝美術學會呼吁努力的結果。從學會發展的情況看,現在也是一個交替過程,老一輩的專家一些年齡越來越高,需要年輕一代的同志要跟上來。學會將來如果搞一個30年的慶典活動,更主要是通過這個活動帶動我們后續接班人能接上來。
錄音整理:周偉 程暢 于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