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科學
——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對話
2004年4月12日,瑞典皇家工學院國際教育與管理有限公司的馬意孚博士訪問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潘魯生博士接待了來訪的瑞典客人。在學院的會議室里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交談,這是一位藝術家與一位科學家以科學和藝術的融合為主題,進行的一次發人深思的對話,現摘錄部分內容與大家交流。
潘魯生:
馬意孚博士,歡迎您來到濟南,訪問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您的到訪將帶來瑞典皇家工學院的辦學理念,貴校的校訓為“科學與藝術”,我院也在倡導“科學精神、人文素養、藝術創新、技術能力”的辦學理念,希望兩校能在教學科研有關方面達成共識,也希望今后有合作的可能。
馬意孚:
非常謝謝
潘魯生院長的熱情接待。我在中國受到的款待,比在任何國家都熱情。尤其是在濟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希望瑞典皇家工學院和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能夠建立合作平臺,加強交流,我們所做的工作將成為里程碑式的貢獻。我這次工作訪問的成果是卓有成效的,通過工作的訪問所建立的深厚友誼更為珍貴。今天參觀了學院的博物館和潘院長收藏的民間藝術品,收獲很大。瑞典也是一個重視藝術的國家,歡迎潘院長訪問瑞典,屆時我將陪同您參觀我們瑞典北極地區的民俗博物館。
潘魯生:
中國傳統手工藝有著多姿多彩的文化底蘊和豐厚沉實的人文精神,很多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在現代人看來都是極其高超的藝術設計。所以我們盡可能的把人類社會的文明記錄下來。如果可能的話,我很樂意去瑞典作客,考察和了解瑞典的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促成我們兩所學校的交流與合作。瑞典皇家工學院和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一所是工科院校,一所是藝術院校,希望能有合作的切入點。我注意到瑞典皇家工學院的校訓就是“科學與藝術”,與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所倡導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藝術創新,技術能力”不謀而合,這是巧合也是緣分。科學家與藝術家合作才能創造奇跡。基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我們跟瑞典皇家工學院的合作將會非常有潛力。建筑就是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典型的例子。我認為,設計已經進入后現代主義時期,追求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過去我們國家在民間營造園子和皇家園林時,非常注重風水,重視人的信仰和風俗,比如有些樹是不能種的,如松樹、柏樹和無花果等,這預示著不吉利的含義。因此在家庭院子里種植的只能是香椿樹和石榴樹等。同時建園子的風格和周圍環境也非常講究。講求居住、觀景等多功能于一體。歐洲的工業革命給歐洲在設計方面帶來了新的理念,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糅合到設計理念中。
馬意孚:
我在程林教授(山東大學教授,自然科學家)那兒看到的散熱器,既具有實用的功能,又是一件藝術品。這就是功能與審美、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這種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反過來會促進這個產品在市場的銷售,達到其它產品無法達到的效果。
潘魯生:
自然科學家必須關注人文學科領域。藝術與科學是相通的。藝術家必須了解科學。瑞典的工業設計走在了前面,這是因為工業在瑞典的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屬加工和機器制造業是瑞典最重要的工業部門,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很迅速。由此帶來工業設計的繁榮,人們把瑞典看成是產生工業設計師的國家,工業設計產品以“簡潔實用”蜚聲國際,被世人譽為“瑞典風格”。工業設計需要同時關注功能、材料和市場。中國先秦時期有一部官書《考工記》就指出“天有時,地有器,材有美,工有巧”的哲理。還有“就材加工,量材為用”的說法,這是很有道理的。如在中國我們在汽車工業目前不能與德國人比,在服裝設計上我們應該向法國人學習,但我們中國的科學家和藝術家應該尋找到自己的落腳點去發掘我們民族和傳統的東西。如飲水機是中國老百姓日常使用的一件產品,因為中國人喜歡喝開水,這是中國特有的生活方式。但目前市場上飲水機的外觀設計則僅僅考慮了功能而忽略了美觀和實用。類似這樣具有地域特征的產品,完全可以進行原創的設計。手機亦是如此。手機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廠家如果注重外觀的設計變化,他的產品就會比其它產品贏得更多的市場。
馬意孚:
我同意潘院長的觀點。諾基亞和愛立新兩款手機就是例子,盡管愛立信手機內在的技術領先于諾基亞,但由于其外觀設計落后于諾基亞,在對消費者的調查中顯示,人們更青睞于諾基亞手機。產品外觀設計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營銷的成敗,這是在歐洲的一個典型案例。科技文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文思想的指引。我來中國多次,發現中國的老百姓在廣泛的使用太陽能,如果把你們目前使用的太陽能用藝術家的眼光進行設計,使其與房子結構融合在一起,將會兼顧審美與功能的需求,生產出更完美的產品。
潘魯生:
東西方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西方人寫日期是從日到月到年,東方人寫日期是從年到月到日,著眼點明顯不同。西方人從具體開始,哪一天要做什么,非常具體。東方人講宏觀的比較多。因此單單回顧歷史是不行的,要著眼于現在。我在德國考察時就思考,瑞典人發明了螺母,這是工業革命使得人們觀念的轉變;魯班發明了木用工具,這說明中國手工業的進程與西方的工業革命給人的觀念截然不同。西方人加固物體用螺母,而我們加固物體用卯榫、楔子。可以說兩種不同的發明與應用,形成了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設計師應該研究最根本的東西,我希望能和山東大學程林教授在中國太陽能熱水器及室內散熱器方面進行合作開發,當然也希望與馬意孚先生進行這方面的探討。
馬意孚:
隨著高科技產業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在瑞典已經超過傳統的報紙,成為受人們歡迎的傳媒。在文化空間里旅行,過去是靠交通工具,今天是靠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革命給學生提供了機遇,讓學生去挑戰老師,老師再去挑戰他的老師,不斷地挑戰,會激發創新的力量。互聯網使交流更加容易,大家對同一幅作品的感受會有所不同,如果你抓住這一瞬間的感覺進行創造,就會產生新的作品。互聯網打破了地域界限,信息量巨大,為創新提供了很好的途徑和可汲取的資源。
潘魯生: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精彩的點,網絡是把這些點串起來的線。我剛剛參加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設計研討會,在接受媒體的采訪時,我提出了一個觀點,即當今世界面臨著四個傾向,分別是經濟趨向一體化,科技呈現趨同化,文化日趨多元化,設計突出個性化。世博會的會徽只是一個符號,雖然其理念要求很高,但落腳點還是應該在使用上。有些時候,國際化程度再高,也會由于民族的區域和信仰的不同,造成文化的沖突,因此藝術不可能像經濟一樣做到一體化。戰爭的本質原因其實就是文化的沖突,文化像經濟一樣,也在不斷的碰撞中融合。藝術美的規律影響著科學發展創造的規律,反之科技的進步發展也帶動了藝術的發展,“科學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科學”。